河南新乡辉县的高庄鹿台山(六台山)的来历和传说
旧志载:“鹿台山,在县西北三十里,平地突起一峰,昔有群鹿聚于上云。”这似乎有了“鹿台山”名称来由的根据。鹿台山,又名六台山。但总觉不尽人意,鹿聚山顶,为什么叫“台山”呢?而且又有“六台山”之称?鹿台山,位于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市区西北13公里高庄乡高庄村北。它和苏门山的地貌一样,亦是于平原大地上突兀而起,形成一座山峰。山峰本不高,海拔只有 100米左右,但历来却远近闻名。原因是它的山巅上有寺院和砖塔,而且由此衍生出一串神秘而离奇的传说故事。
鹿台山虽然不高,而且其貌不扬,但相传山中有许许多多的珍珠玛瑙之类的珍宝。这些珍宝深藏于山体之内,却保佑着这一方土地上的人们安居乐业,生活幸福。因此,人们对此山都怀有深深的敬意。谁知天有不测风云,祸福变幻不定。天长日久,山内有宝一事被一个深谙盗宝之术的妖道获悉。这一下坏了,妖道挖空心思,欲将珍宝据为己有。眼看着一场灾难就要来临。不过,世间之事,有生就有克,有克就有生。哪里有不平,哪里就有打抱不平者。就在妖道将要开山取宝的时候,远在西部太行山中九峰山上居住的一位仙长,为保鹿台山珍宝免遭洗劫,急遣六只金鹿,前往鹿台山斗妖护宝。六只金鹿神速而来,与妖道展开激烈搏斗。妖道之妖术也非同小可,六只金鹿一时不能取胜。从正月十五开始,一直斗到八月十五,妖道才渐渐不支,败下阵来,逃遁而去。为防妖道卷土重来,仙长便命令六只金鹿长住山下,守山护宝。但金鹿生性好动,止不住就要来回乱跑。每天夜间,轮流相替,不是到苏门山上去吃草,就是到百泉湖中去游泳。这样一来,难免妖道再次盗宝。因此,仙长便在山上兴建寺院,造塔一座,将六只金鹿镇在山下,使其不得乱跑,长期护守。鉴于金鹿的神威,妖道没敢再来盗宝。而六只金鹿从此也就长年抬住此山,尽其职守。于是,人们据此为山取名,称“鹿抬山”或“六抬山”。天长日久,“抬”字简化成了“台”字,于是,便有了“鹿台山”和“六台山”之称。
传说归传说,山上的寺院与砖塔,实为元朝时劳动人民所建。寺的名称为“凌云寺”,坐北朝南,分南北两院。南院内建砖塔一座,塔东有钟搂,塔北有殿,名曰“关帝圣殿”;北院有地藏王殿及祖师圣殿,另有东西陪房。可惜寺院现已不存,只有砖塔一座,于山巅巍然挺立。
该塔为六级八角楼阁式砖塔,通高11米。塔基部分由两层青石构成,青石以上全用砖砌而成。第一层檐下有砖雕重叠出跳斗拱,斗拱上方有砖雕假檐,八角处皆有砖雕转角铺作,正南向有门。第二层周围辟有四门,分别朝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第三层分向四方辟有四个假窗,并有反叠涩砖檐。第四、五、六层逐层收涩,到第六层上有葫芦形宝顶。砌筑方式为砖缝不岔分,有明显的元代特征。
至于为什么在山顶建寺立塔,从寺院内各个殿堂建筑的安排来看,似乎还真的与传说有关。祖师圣殿,不用说是为传说中的那位仙长所建的殿堂,他首先派遣金鹿前来斗妖护宝,使山与珍宝得以完美无损,算是此山的祖师爷并不过分。而地藏殿,则像是与祖师爷安排镇山有关。地藏殿内供奉的是地藏菩萨,据《地藏十轮经》中说,地藏菩萨是以“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地藏”而著称的,所以叫他“地藏菩萨”。根据他的这种特性,安排他来镇山是最合适不过了。据说地藏菩萨原本是新罗国王族,姓金,名乔觉。出家后于唐玄宗时来中国到九华山显灵说法。数十年后圆寂,肉身不坏,以全身入塔。鹿台山的凌云寺塔,大概也是与此有关吧。塔东之钟楼,则又像是仙长用于警示金鹿恪尽职守。《百丈清规·法器章》云:“大钟,丛林号令资始也。晓击则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qǘ]疏冥昧。”有了大钟的警示,才使得金鹿时刻警惕,防止妖道再次前来。不然的话,为什么只有钟楼而没有鼓楼呢?而南院的“关帝圣殿”,则是中国人所供奉的伏魔帝君,有了这位大将军在此,对于妖道也实在是一种巨大的威胁。再者,塔的建筑层数一般都是奇数,三、五、七、十一等等,而惟有此塔是六层,这是否又与六只金鹿有关呢?
“金鹿抬山”的故事,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而凌云寺与凌云寺塔的建立,却起到了装点河山,美化风景之作用。凌云寺,寓意该寺凌空入云,自然显示其高大雄伟。而凌云寺塔,则以它挺秀优美的姿态,戟指蓝天,点缀着鹿台山,弥补着鹿台山气势之不足,使原本不高,确实不够耸拔的鹿台山,因为有了凌云寺塔的挺立山巅,使人顿觉高大了起来,由此又使此山成为一处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身的袖珍景点,而此塔也就成为此处景点所不可或缺的内容。它的这种作用,加上人们所赋予它的美好传说,使今天的人们,每每路过此山时,望望山顶上那已有700多年历史的凌云寺塔,会对它产生一种敬意。这个,可能才是寺与塔的真正作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