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梓-清代文学家,自称文木老人简介 吴敬梓-清代文学家,自称文木老人人物介绍
-
人物姓名:
吴敬梓-清代文学家,自称文木老人
- 所处时代: 清朝人物
- 收录日期: 2021-02-22
- 浏览次数: 545
- 发布作者: 人物大全
人物介绍
吴敬梓(1701年—1754年12月11日),字敏轩,号粒民,安徽全椒人,清代文学家。祖籍浙江温州。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移居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序》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
吴敬梓出身缙绅世家,幼年聪颖,善于记诵。早年生活豪纵,初入学为生员,后屡困科场,家业衰落,经历世态炎凉之苦。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晚年研究经学,穷困以终。精熟《文选》,工诗词散文,诗赋援笔立成。著有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
(概述图吴敬梓画像来自中国历代人物画像数据库)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康熙四十年(1701),吴敬梓出生在“科第仕宦多显者”的一个官僚家庭。
吴敬梓十三岁丧母,十四岁随父至赣榆任所。少时有文名,他“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他的学习态度是认真刻苦的,头脑又聪颖,很快就打好了学识的功底,所谓“用力于学,已有初基”,“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显露出很好的禀赋和才气。
在父亲的呵护下,16岁即早早完成了婚姻大事,与陶氏的第一次婚姻,使他与全椒望族金氏门第的关系更密切了。
18岁,回乡帮助料理岳父丧事。
20岁,去滁州为姐夫金绍曾病故奔丧。
败家之子
康熙六十一年吴霖起因病辞官,吴敬梓陪送父亲从赣榆返回故里,但吴霖起终于一病不起。吴敬梓二十三岁中秀才,也就是在这年,父吴霖起病故。
吴敬梓的父亲吴霖起留下了二万多两银钱的巨额遗产,可是敬梓“素不习治生,性富豪上”“倾酒歌呼,穷日夜”,“生性豁达,急朋友之急”,族人之间有“夺产之变”,“兄弟参商,宗族诟谇”,视之为败家子,“乡里传为子弟戒”。
在雍正十一年(1733),与续弦叶氏迁来南京,移家金陵秦淮水亭,住在秦淮河畔的白板桥西,家境已困,从此,吴敬梓在南京定居下来。
穷困潦倒
乾隆元年(1736年),安徽巡抚赵国麟、江宁巡导唐时琳,和学台郑江力荐他前去参加博学鸿词科廷试,他因消渴加剧拒绝,堂兄吴檠、友人程廷祚则落选而归。晚年生活困顿,要靠卖文和朋友接济度日。
醉酒辞世
乾隆十九年十月二十八日(1754年12月11日),吴敬梓54岁那一年,到江苏扬州访友痛饮,微醉之中,反复朗诵唐人张祜的《纵游淮南》一诗,主要是去投靠两淮盐运使卢见曾,与自北京南下的王又曾在舟中痛饮销寒。归来之后,酒酣耳热,痰涌气促,救治不及,顷刻辞世。时为一月十一日。当时守在床边的只有幼子吴鏊。生前好友金兆燕和王又曾协助料理丧事,其时,吴敬梓一贫如洗,“可怜犹剩典衣钱”,卢见曾替他购棺装殓,遗柩得以归葬金陵清凉山下。
个人作品
《儒林外史》
《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
《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
《移家赋》
《拟献朝会赋》
《正声感人赋》
《继明照四方赋》
《石腥诗集序》
《玉巢诗草序》
《修洁堂集略序》
《玉剑缘传奇序》
《尚书私学序》
主要影响
小说创作
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确立了吴敬梓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这部小说大约用了吴敬梓近20年时间,直到49岁时才完成。
思想内容
《儒林外史》内容博大深厚,闪烁着民主进步的思想光芒。作者以犀利的笔触无情鞭挞了封建科举制度腐朽的本质和其对知识分子心灵的戕害,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一系列深受科举毒害的迂腐的读书人、虚伪的假名士,也塑造了理想中的人物。虽然假托明代,却是封建社会一幅真实的生活画卷。
吴敬梓一生经历了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当时,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呈现了某种程度的繁荣,但这也不过是即将崩溃的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丝希望,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大厦将倾的事实。雍正、乾隆年间,清朝统治者在逐渐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就采用大兴文字狱,设博学宏词科以作诱饵;考八股、开科举以牢笼士人,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来对付知识分子。其中,以科举制为害最深,影响最广,使许多知识分子堕入追求利禄的圈套,成为愚昧无知、卑鄙无耻的市侩。吴敬梓看透了这种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所以他反对八股文,反对科举制,不愿参加博学宏词科的考试,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他的《儒林外史》里。他以讽刺的手法,对这些丑恶的事物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显示出他的民主主义的思想色彩。
《儒林外史》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部带有开创意义的杰作。在它之前中国文学中就已经有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著名的白话章回体长篇小说。而它的开创性意义在于:以现实主义作为底色,以讽刺作为自己的美学追求。它与稍后出现的《红楼梦》一起,构成中国古代小说的又一高峰,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儒林外史》奠定了中国讽刺小说的基石,对后来的文学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清代出现了以《儒林外史》为发端的一大批谴责小说,如《孽海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等,形成了一股批判封建社会的潮流,这股潮流一直影响到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文学。
艺术特色
《儒林外史》这部作品不仅以讽刺作为主要的艺术手段,而且在结构上与通常的长篇小说以中心人物、中心事件来结构故事的方式不同,以连缀的故事、相互衔接的人物,既独立又前后呼应地结成艺术整体。其结构艺术不同于其前产生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也不同于几乎同时创作的《歧路灯》《红楼梦》,对后来的谴责小说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吴敬梓生长在累代科甲的家族中,一生时间大半消磨在南京和扬州两地,官僚豪绅、膏粱子弟、举业中人、名士、清客,他是司空见惯了的。他在这些“上层人士”的生活中愤慨地看到官僚的徇私舞弊,豪绅的武断乡曲,膏粱子弟的平庸昏聩,举业中人的利欲熏心,名士的附庸风雅和清客的招摇撞骗。加上他个人生活由富而贫,那批“上层人士”的翻云覆雨的嘴脸,就很容易察觉到。他在《儒林外史》中对这种类型的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作了彻底的揭露,真是“如大禹之铸九鼎,神妙无循形”(旅云《钵山志》卷四)。更由于生动的艺术形象的塑造,合理的夸张和辛辣的讽刺,使他的作品分外具有吸引和感人的力量。
《儒林外史》塑造了许多性格不同的人物,描写了许多情节各异的故事。但却同一地反映了科举制度下的士子生活,表现了同一主题。正如契诃夫论及自己的作品《我的朋友们的生活故事》时所说:“我把它写成许多各自成篇的故事的形式,由情节、思想、人物等的共同性而互相紧密结合起来。每一篇故事都有一个单独的标题。不要以为这个长篇小说是由许多小块凑成的。不,它是真正的长篇小说,是一个整体,其中每一个物都跟整个小说血肉相联,不能缺少。”(《契诃夫论文学·写给阿·谢·苏沃陵》)在《儒林外史》中,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人、马二游西湖、匡二自称“先儒”、牛浦郎冒充牛布衣等令人发噱的情节和栩栩如生的人物,似乎“各自成篇”,其实它们都是整部小说“不能缺少”的有机组合部分,有着“共同性”。正因为有了这些情节和人物,才使得整部《儒林外史》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所表露的社会理想,令人信服、惊服和叹服。
吴敬梓把《诗经》时代以来的中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注入到小说艺术中,并以极大的勇气用讽刺鞭挞的手法来加以表现。他所开创的文学传统在清末文坛被广为推崇,对重要文学流派谴责小说产生明显的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大师鲁迅对吴敬梓非常推崇。鲁迅小说中贯穿着现实主义精神、闪烁着批判的锋芒,他对国民性深切剖析,无疑是从吴敬梓的思想和艺术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诗文创作
除了小说创作,吴敬梓一生中还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
吴敬梓的《文木山房集》今存乾隆刻本,共收录137首诗、47首词、4篇赋。李汉秋、项东升的《吴敬梓集系年校注》,还补充了包括《金陵景物图》在内的集外诗文11篇,并收入吴敬梓的《文木山房诗说》。
诗
吴敬梓的诗歌从思想内容上说,主要有四方面:一、嗟穷叹愁,反映窘迫多病的生存状态;二、酬唱赠答,讴歌真诚深挚的亲友交谊;三、吟咏景物,赞美南京、扬州等地的胜景佳物;四、剖析内心,揭示叛逆思想产生、发展的心路历程。从艺术成就上说,主要有三方面:一、善用典故;二、众体兼备,各有特色;三、表达方式多样化。
吴敬梓友人严长明所辑《八表停云录》中有吴敬梓《后新乐府》诗六首,这些诗歌与《儒林外史》的主题、情节及人物原型之间有密切关系。从诗歌创作的视角审视,吴敬梓继承了唐代元稹、白居易开创的“新乐府”关注现实的精神,其标题就是“后新乐府”。这些诗作指向“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表明吴敬梓写的这些乐府诗乃是继承了“新乐府”的精神,即如白居易所主张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新乐府序》),将诗歌的功能从个人的抒情言志提升到承担社会责任的高度。《后新乐府》六首,直接显现了吴敬梓对“新乐府”精神的继承。小序交代,因为耳目之间有不合于礼义者,故而有此作。所谓“有美有刺”,也是源自先秦的“美刺”文学传统。美者,赞美、肯定也;刺者,批评、纠察也。所谓“元和诗人”,正是指唐代元和年间的白居易、元稹等倡导“新乐府运动”的诗人。所谓“轩輶”,本指古代使臣所乘的车子,后指访查民情的使臣。吴敬梓在小序中说明,自己写的这组《后新乐府》,就是对一些不合礼义的现象提出批评,继承的是“美刺”传统,虽然比不上元、白的“新乐府”,可以提供给访查民意社情的官员了解情况,但仍然可以让“闻之者足以戒”。吴敬梓还有《金陵景物图诗》二十三首。这组诗作从类型上当归于题画诗,所题景物分别为冶城、杏花村、燕子矶、谢公墩、凤凰台、莫愁湖、凭虚阁、青溪、雨花台、琉璃塔、灵谷寺、桃叶渡、天印山、观音山、幕府山、乌衣巷、东山、鸡笼山、太平堤、长桥、三宿岩、龙江关、钟山,凡二十三处。在写法上,吴敬梓不限于吟咏图画中的景物,而是对画中所绘景点的历史、所涉及的人物、当下的景物都以小序的形式加以说明,然后题咏。如《杏花村》一诗,吴敬梓先是交代了金陵杏花村所在的地点——凤凰台下,其名之由来乃在“昔亦曾种杏百株”,同时他以散文之笔描绘了这里的景色:“居民丛集,烟火万家,机杼之声相闻,染练之砧不断。锦绣成坊,足胜杏林春色。”接着用诗笔描写这里的景色:“红雪笼花坞,青烟扑酒帘。”一“红”一“青”,视觉鲜活。“茅屋四五家,新蒭悬步檐”,一派农家生活气息和生机。“清旷屏氛杂,稔知非闾阎”,这里的“清旷”,屏去了城市的嘈杂纷乱;“但见春骀荡,不见雨鬑签”,虽然没有雨,但在这里能够感受到春风的骀荡。尽管吴敬梓是给《金陵景物图》题诗,但这样的诗笔无疑出自他游览杏花村的体验,表达的是他对“如此江山”的喜爱之情。
文
吴敬梓在古文辞赋等方面也有不少著述,现存的都是四十岁以前的作品,被收录在《文木山房集》中,有赋四篇:《移家赋》《拟献朝会赋》《正声感人赋》《继明照四方赋》。后来又发现了他的几篇佚文,其中有骈体文三篇:《石腥诗集序》《玉巢诗草序》《修洁堂集略序》,古文两篇:《玉剑缘传奇序》《尚书私学序》。
吴敬梓不仅诗作“如出水芙蕖,媚秀欲滴”,词作“婉而多风”,赋作也是“力追汉唐”。吴敬梓有四篇赋传世,其中成就最高的是《移家赋》。《移家赋》从内容来看,是了解到吴敬梓的家世生平、思想感情变化的一篇极为重要的资料;从艺术表现来看,也是篇可臻上品的佳作。这篇赋以叙事体的长篇结构,叙述了吴敬梓的家世和他前半生的经历。艺术上最鲜明的特色是大量用典,在繁密的典故中叙事、抒情,委婉曲折表达自己复杂思想感情。许多典故不但贴切精当、富于变化,还能与比喻、情景融为一体。《移家赋》对仗工稳、铺采摘文、词采精美、声调和谐、格律严整间有疏放的笔致,音调哀婉透岀苍凉的气息,大量使用偏僻之字,形成了“迩年诗律倍绮密,僻书奇字来稽参”的文章风格。
吴敬梓流传下来的骈文有《石腥诗集序》《玉巢诗草序》《修洁堂集略序》三篇序文。沈宗淳对他的骈体文非常赞赏,说他是“夙擅文雄,尤工骈体”。这三篇序文,艺术成就颇高,都是绝好的骈文,对仗工稳,用典贴切,句调整齐节铿锵,如“兄为灵运,感新句于西堂;弟是少游,寄闲情于下泽”;又如“水国斜阳,影乱鸭头之舫;板桥明月,香霏鹊尾之炉”;再如“羁愁旅鬓,何妨重补四愁;孤影穷途,直欲高吟五嗜”等等,的确是属对精工,运古如新。吴敬梓的古文语句有骈有散,骈散结合,语气自然流畅,节奏感强烈,有较强的说服力和表现力。
儒林外史作品鉴赏
《儒林外史》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部带有开创意义的杰作。在它之前中国文学中就已经有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著名的白话章回体长篇小说。而《儒林外史》的开创性意义在于:它以现实主义作为底色,以讽刺作为自己的美学追求。它与稍后出现的《红楼梦》一起,构成我国古代小说的又一高峰,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部作品内容博大深厚,闪烁着民主进步的思想光芒。作者以犀利的笔触无情鞭挞了封建科举制度腐朽的本质和其对知识分子心灵的戕害,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一系列深受科举毒害的迂腐的读书人、虚伪的假名士,也塑造了理想中的人物。虽然假托明代,却是封建社会一幅真实的生活画卷。这部作品不仅以讽刺作为主要的艺术手段,而且在结构上与通常的长篇小说以中心人物、中心事件来结构故事的方式不同,以连缀的故事、相互衔接的人物,既独立又前后呼应地结成艺术整体。它奠定了我国讽刺小说的基石,对后来的文学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非常久远,可以追溯到《诗经》时代。文学应对世道人心有所补益,《毛诗序》就已提出“美刺”思想。以批判姿态直面现实是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核心。乐府承接了这一传统,在杜甫诗中更是得到发扬光大,而吴敬梓则把这一传统注入到小说艺术中,并以极大的勇气用讽刺鞭挞的手法来加以表现。他所开创的文学传统在清末文坛被广为推崇,对重要文学流派谴责小说产生明显的影响。我国现代文学大师鲁迅先生对吴敬梓有极高的评价,认为他的创作“秉持公心,指擿时弊。”。鲁迅小说中贯穿着现实主义精神、闪烁着批判的锋芒,他对国民性深切剖析,无疑是从吴敬梓的思想和艺术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文化传统之所以绵延不绝,在于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不断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汲取有益于当代的精神营养,发扬传统,以丰富传统,为传统注入新的活力,我们也因之与传统同在。建设21世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我们之所以充满信心,重要理由之一就是我们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学传统、文化传统。我们强调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一样理所当然地包括文艺作品要反映现实,呼喊出人民的心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就是要尊重传统并在传统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其中之一就是要求我们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有利于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同时也是创造崭新文化的源泉和基础。发展我们的文化事业,学习、继承传统和把握时代脉搏两者不可或缺。只有努力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我们才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先贤。
轶事典故
进士家族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小说中曾说“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其取材来源,有学者认为:“吴敬梓兄弟五人,其中四人在科举仕途道路上都很多成就:长兄国鼎和孪生兄弟国龙都是明崇祯癸未(1643年)进士三兄国缙是顺治己丑(1649年)进士;再加上后来的国龙的儿子吴旦又以榜眼(殿试第二名)及第。”在明清时期,吴门是一门两鼎甲,三代六进士。
扬名海滨
有一次吴敬梓登上了赣榆县县城的高阁参加了县中名士的宴会,当中就来了一首五律《观海》:“浩荡天无极,潮声动地来,鹏溟流陇域,蜃市作楼台。齐鲁金泥没,乾坤玉阙开。少年多意气,高阁坐衔杯。”让满座皆惊,感叹这少年学子确实才思敏捷,高人一筹。一首《观海》让他扬名海滨。
人物评价
总评
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20年时间,直到49岁时才完成。人们在他的家乡建立了“吴敬梓纪念馆”;南京秦淮河畔桃叶渡也建立了“吴敬梓故居”。在吴敬梓的一生中,生活和思想都有极大的变化。生活上,他由富裕坠入贫困;思想上,对于功名富贵表示了截然相反的看法。他生长在累代科甲的家族中,一生时间大半消磨在南京和扬州两地,官僚豪绅、膏粱子弟、举业中人、名士、清客,他是司空见惯了的。他在这些“上层人士”的生活中愤慨地看到官僚的徇私舞弊,豪绅的武断乡曲,膏粱子弟的平庸昏聩,举业中人的利欲熏心,名士的附庸风雅和清客的招摇撞骗。加上他个人生活由富而贫,那批“上层人士”的翻云覆雨的嘴脸,就很容易察觉到。他在《儒林外史》中对这种种类型的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作了彻底的揭露,真是“如大禹之铸九鼎,神妙无循形”(旅云《钵山志》卷四)。更由于生动的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他的作品分外具有吸引和感人的力量。
他一生经历了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当时,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呈现了某种程度的繁荣,但,这也不过是即将崩溃的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丝希望,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大厦将倒的事实。雍正帝、乾隆帝年间,清朝统治者在逐渐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就采用大兴文字狱,设博学宏词科以作诱饵;考八股、开科举以牢笼士人,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来对付知识分子。其中,以科举制为害最深,影响最广,使许多知识分子堕入追求利禄的圈套,成为愚昧无知、卑鄙无耻的市侩。吴敬梓看透了这种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所以他反对八股文,反对科举制,不愿参加博学宏词科的考试,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他的《儒林外史》里。他以讽刺的手法,对这些丑恶的事物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显示出他的民主主义的思想色彩。
历代评价
胡适:曾蒐求吴敬梓的佚著而不可得。“安徽的第一大文豪,不是方苞,不是刘大櫆,也不是姚鼐,是全椒的吴敬梓。”
王又曾::“国初以来重科第,鼎盛最数全椒吴。”
程晋芳:“余生平交友,莫贫于敏轩。抵淮访余,检其橐,笔砚都无。余曰:此吾辈所倚以生,可暂离耶?敏轩笑曰:吾胸中自有笔墨,不烦是也。其流风余韵,足以掩映一时。窒其躬,传其学,天之于敏轩,倘意别有在,未可以流俗好尚测之也。”
鲁迅: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
家庭成员
关系
姓名
备注
远祖
吴聪
浙江温州人,因参与靖难之役,在明代永乐年间被封为骁骑尉,受邑江苏六合。
高祖
吴沛
字海若,为人耿介正直,宁肯贫居度日,不愿攀附权贵;博学多才,能文善诗,工书法
曾祖
吴国对
叔曾祖
吴国龙
祖父
吴旦
伯祖
吴晟
叔祖
吴昺
生父
吴雯延
生母
金氏
嗣父
吴霖起
康熙丙寅(1686年)年的拔贡,于康熙甲午(1714年)年任赣榆县教谕
堂兄
吴檠
乾隆十年(1745)进士,官刑部主事
妻子
陶氏
陶钦李次女
妻子
叶氏
续弦
长子
吴烺
字荀叔,如试举人,官中书舍人,宁武府同知;能文,通古算,精音韵,著有《杉亭集》
次子
吴蘅叔
一字文熊,号渭川,癸西举人,官司普宁知县,工诗
幼子
吴鏊
后世纪念
纪念馆
吴敬梓纪念馆位于城北郊走马岗,隔着襄河与吴敬梓故居“探花地”旧址相望。该馆于1986年建成对外开放,建筑仿明清风格,雕梁画栋,曲槛(回/之)廊。馆内珍藏众多吴氏家珍,名家著述和名人字画,是全国吴学研究重要基地;全椒对外窗口;人民群众休憩娱乐场所。
故居
2011年,全椒实施“文化兴县”战略,打造“儒林文化”品牌,投资2000万元,复建吴敬梓故居。故居占地面积7190平方米,建筑面积2850平方米,分主体建筑、花园景观、辅助用房三大区域,尽显“儒林风韵”。
2015年2月16日,经过4年修缮施工和资料整理,位于全椒县襄河镇河湾社区的吴敬梓故居正式免费对外开放。
温馨提示:
1,本人物志信息来自于互联网或用户自行发布,介绍内容可能不准确或存在错误,请勿轻信。
2,如有侵权或恶意诋毁等违法行为,欢迎举报,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