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讲过横、竖的写法。“永”字八法中把横也叫作“勒”,顾名思.义,有缓去急停、不许滑过之意。像一匹马在向前行走,骑手拉住了马缰绳,愈收愈紧,最后以较重较快的速度往上使劲一提,马便停了下来。橫画的回锋收笔,就如这最后把马缰绳使劲一提。写横画的要点是首尾藏锋,也即我们说的逆锋起笔,回锋收笔。用笔欲直而势欲欹,也即横画不宜作水平线的横直,宜微成上仰之角,取动势。冯班在《钝吟书要》中说黄庭坚写的横画,“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说得既形象又有趣。
竖又叫作“努”,既要挺拔,又要用力。有力就必须蓄势。所以“努”不宜写得笔直,直则无力无势且易折,宜稍稍有弧意,才有挺动、有韧劲。(结合手头范帖,观察分析横、竖的各种姿态、写法。)
点(侧)
写点,首重势,次重节奏,三重形。卫夫人《笔阵图》说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高峰坠石,本来就已让人胆寒的了,何况这些巨石是山体崩裂的产物。“磕磕然”,互相撞击着,争先恐后地,声音沉闷地由空中砸’下,如下- -阵巨石之雨,其势真是十分可怖的了。所以我主张,写点的第一笔时要把笔锋“砸”向纸面,即使
是楷书的“点" ,也宜有几分“杀”气。
也有人把各式多样的点比作是当衢之大石,如蹲鸱,如蝌蚪,像瓜瓣、粟子,若鹗口、鼠屎。传说这些比方出自书圣王羲之之口,我不信。因为王羲之的字是“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唐太宗语).“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风阙" (梁武帝语)。现在我们看到的王羲之的字确实质朴雄浑又纡徐悠然,字如其人,文如其人,因此这种气息孱弱的拙劣比喻不可能出自王羲之之口。
(学生练习“点”的写法)
注意写出节奏变化,注意势和力,取侧势,不能写得正而板。另外运笔时点画中间可能会出现空白,那么在回锋时注意下按补救。有的学生把点写得圆而光滑,在书法审美上是宁方毋圆,宁糙毋光滑的。明清时有一种 书体叫馆阁体,适用于科举考试,特点是乌、方光。这种书体没有个性,只有奴性,面个性、性情恰恰是书法的生命。有学生因把“点"的外框写得过大,所以须用笔反复数次来回涂抹方能填满空白,这就提醒我们在书写时一定要心中有数,即对下笔的轻重与形成的大小墨痕有一个估计。中国画中的画石之法以及石之外形,极.类现在我们所写的“点",当然两者之间也有差异。
(结合手头范帖,观察分析“点”的各种变化。)
长撇(掠)
撇又称为“掠”。打两个比方:如飞燕掠檐而下,轻盈俊逸。史达祖《双双燕.咏燕》中说:“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又有咏燕诗:“只愁去远归来晚,不怕飞低打着人。”(陆游)写撇画就要写出如燕子飞翔-般的风格, 忽低又忽高,迎风飘举,劲力无穷,速度与姿态在急速运动中变动无拘。前几天有两只燕子看中了我老家堂屋里的吊顶,只要堂屋门一开,它们便从不远处的电线上飞进来,一个早上要好多回,见了人也不害怕。有好几次,门哪怕开得不宽,它们都能曲线形盘旋着快速俯冲而过,动作矫健精准,霸气十足。
还有一个比方:唐代欧阳询说写“撇”当如用利剑截断犀象之角牙。李世民则认为写“撇”应当险而劲,出锋要利。这两位都意在强调写“撇"时用笔要快速而又凌厉。
有学生练习时写到笔画中段,即突然快速撇出,待到末梢时笔锋则疲软无力,多呈偏侧之状,此即鼠尾。即使写至点画末梢时也要做到从容不迫地把笔毫真正送到。现在写出来的线条又弯又软没关系,只要坚持不折不扣地做到力达锋尖,一定会有燕子争飞一般轻盈劲炼的时候。用笔要实。弹琴如要音色清亮,那么指必求其劲,按必求其实。“手不下微,弹不柔懦,则清音并发;而对挑必甲尖,弦必悬落,则清音益妙。”(徐上瀛《溪山琴说》)这是讲实中要有虚,实中见灵,于运笔则是往中有收。武侠小说中说到“剑风”可以伤人,那股风是由剑的势带出的,是剑尖的延伸。书法中所说的“气”“势”,就如剑尖带出的“剑风”“剑气”,气、风、势都是无形的,而又实实在在地存在。如果有形者都不能做到凌厉无匹,它所带出的无形之“气”焉能伤人?写长撇宜坚持用中锋。
也有学生实实在在地把笔画送到底了,却给人以木然的感觉,这是运笔过程缺少速度、提按等变化的缘故。速度变化最能产生神采。
(个别辅导:启发学生想象燕子飞行的种种精彩情景,进而尝试以不同的速度及不同弧度的粗细相异的线条书写长撇。不能过直,过直则僵;也不能过粗,过粗即是“项粗" ,项粗就是“脖子粗" ;还又不能过弯,过弯则娇弱无力。然后观察长撇的各种“表情”,书法欣赏就是要善于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
(分析范帖中的长撇。)
仰横(策)与长撇(掠)连写
“永”字八法中的仰横较短,线条略上仰,书写时的感觉如以马鞭之策奔马.又犹如以帚扫拂几上之尘土。仰笔挑锋,轻拾而进,势较轻,点到即收。策,掠两笔连字写,写仰横至末端时,笔微上提前移后即重笔按下撇出,连写的仰横之末笔不必有回锋动作,长撇之起笔不必有逆锋动作,因为这两个动作已融合到了一起。这正好可以证明,点画的逆起回收,有利于保持书写时气之流畅与内裹不外泄。
问:赵孟赖行书中的“” 笔画,是不是也叫策?写法是策的相反吗?
答:应该也属于“策”。“永”字八法中的行笔图是这样的,”” 起笔从左至右,点画外形由粗至细。而赵孟频的这些点画形状恰好相反,从左至右,点画从细至粗.而且起笔不作逆锋,露锋入纸。为什么会这样?赵孟频这本帖是行书,行书的特点是便宜行事,写法细节较楷书要简略些,变化更多,所以很多横画.包括短横.仰横的外形就跟常规写法相差很大,视需要而变化,本质却一样。就像一个人有正面和背面.侧面等。看同一本帖,赵孟顿的其他短横的写法就与我们刚才说的“策"的做法一样。一个字中,碰到多个横画排叠在一起时,就要在形态、角度、长短上做文章。古人说:“凡平画忌如算子,终篇展玩,不见横画,始是书法。”(陈绎曾《翰林要诀》)如果连续几个竖画排在一起,也要有向背、正斜、长短、粗细等变化,而且要变化自然,看不出痕迹.不然会被人讥称为“栅栏”。
赵孟频行楷书
上一篇:秦汉篆刻特点和发展演变
下一篇:秦汉时期的书法家及代表作有哪些
返回顶部